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2022-11-21 18:10:06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回顾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初创、受挫、恢复、发展和创新五个阶段。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必须以健全监督制度作保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高等学校 制度建设 历史成就 基本经验

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对党的制度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十分宝贵的经验。认真回顾和总结高等学校党的制度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回顾

1.初创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1949—1966)

我国建国以后,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党的领导,我们党对党的基本制度和党自身建设的路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同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此外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在高等学校党建方面,1961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60条),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正反两各方面的经验,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方针、任务和有关政策,强调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继续加强党的领导,不应放松和削弱。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校务委员会和各级行政组织的作用。

2.受挫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8年)

“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文革10年中,中央文革取代了中央政治局,革命委员会取代了省、市、自治区党委和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高校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学校党委,党的制度被粗暴的践踏,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被破坏,各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陷于瘫痪状态,党内生活极不正常,高校的党委书记以及其他校领导随意被揪斗,有的甚至被群众组织宣布开除党籍。高校党组织的工作制度、监督制度、会议制度、选举制度和民主生活等都遭到严重破坏。

3.恢复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1978—1987)

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党的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围绕党的制度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各高等学校对高校党的领导制度、思想政治工作等高度重视,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各高校陆续把实行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方向,许多高校逐渐实施校长负责制。比如,上海市早在1979年12月,即根据教育部1978年颁发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工作暂行条例(试行草案)》(《新高教六十条》)的精神,制定了《上海高等学校校(院)长试行工作条例》,并于1980年初作出了在高校系一级实行系主任负责制的原则规定。同年底,又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校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之后,试点又陆续扩大到同济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东工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七所高校。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和《高等教育法》都把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规定为高校党委的一项重要领导职责。1978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细化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1981年7月教育部又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此后,1986年5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决定》和1987年5月29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都要求高校党委和校长共同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4.发展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六大(1987—2002)

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13年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阶段。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高校党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是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体制。1989年7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等学校仍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9年8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也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行校长负责制的范围不再扩大。1990年7月17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了更明确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在学校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统一领导学校工作。1998年8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把党领导体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有效地保证了党对高校的领导。

二是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更加科学规范,民主集中制更加健全。1990年7月,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办好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应该是政治上坚强,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熟悉学校工作规律,结构合理,团结合作,联系群众的领导集体。党委书记和校长应该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家,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驾驭学校局势,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1991年5月,中组部、中共国家教委党组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通知》,从高校领导班子的配备,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培训和考核及领导等方面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于1995年11月13日又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的考核,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对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三是高校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除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以外,先后又出台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96年3月),《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1998年6月),《关于加强和改进科研院所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0]8号)等等,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原则、设置、职责、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对群众组织的领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5.创新阶段:从十六大至今(2002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思想,这是对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一个总结,从而使党的制度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十六大精神指导下,高校党的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和加强。2003年7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2005年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直属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或高校工委以及各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各地方院校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并认真贯彻落实。另外《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14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教党[2007]11号)等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法规、文件也相继出台。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高校也制定了许多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如《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试行)》(2006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7日);《湖南省普通高校党建工作评估细则》(湘教工委发[2006]4号)等等。对推进高校党的制度建设,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关于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启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高校党的制度建设。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历程说明,有先进的理论的正确指导,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就会取得快速的发展。正是因为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60年来我国高校党的制度建设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今后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自觉以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来衡量,确保高校工作和党的制度建设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2.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关键是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党内各项制度的建立,实质上都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高校党的制度建设,既积累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成功经验,也有包括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沉痛教训。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其核心内容是民主集中制的建设。正是由于高等学校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其他各项制度才能够顺利得以制定和实施。历史经验证明: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政党制度,它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发生失误也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3.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健全监督制度作保障。建立健全党的监督制度是党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党的监督制度一直是党的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我国高校党的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破坏,其本质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监督。2000年,江泽民总结多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指出:“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的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1,P1119)2002年,党的十六大则通过修改的新党章明确规定要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4.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历程告诉我们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必须牢牢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只有做到解放思想,才能突破旧体制,进一步深化党的制度建设;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结合实际情形,推动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结合新形势、新问题,才能不断推动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创新发展。

5.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既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新时期高校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涵,落实在党的制度建设工作中,最根本的是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高校党的制度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党员为本。在新时期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做到既严格遵守党的制度,又为个人充分施展才能提供保障。就党的制度建设而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要把制度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赵铁锁、肖光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J].理论探讨,2009(5).

[2]李玉荣.新中国60年党的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9(4).

[3]金晔、李晓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总结[J].传承,2009(1).

[4]韩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理论学刊,2008(2).

[5]王健、郑凯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回顾与思考[J].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07-28.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马永义


推荐访问:新中国 制度建设 成立以来 回顾 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