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引领作用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引领作用

2022-11-21 18:05:1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创新理论,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了重要的时代引领作用,表现为:道路引领,开辟第三个“三十年”的伟大历程;理论引领,新常态条件下的新思想新论断;制度引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引领,坚持“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十八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5)01-0064-08

[收稿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涂小雨(1976—),男,河南南阳人,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执政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BKS022)的阶段性成果。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处于新的重大历史关头,执政兴国考验之多前所未有、矛盾风险困难之大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中国社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转型,在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维护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态,需要高超的执政智慧和大无畏的政治勇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重大历史转折,深刻总结和运用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第三个“三十年”的历史进程,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现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全党同志的庄严政治责任。

一、道路引领:开辟第三个“三十年”的伟大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1]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今天继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倾注了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心血汗水。从党的成立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幼年到成熟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在革命的初期,共产党人尚没有充分的斗争和革命经验,尚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很好地结合,尚不敢冲破当时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教条束缚,28年的革命道路,注定跌宕起伏、波涛汹涌。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空前艰巨的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更面临着如何尽快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基本国情革命道路的生死考验。中国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卓越政治组织,是在困难面前永远不低头的硬骨头,经过百折不挠的曲折探索,终于掌握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思想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最显著的标志,标志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遵循,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和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安危和幸福所系。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论断。走自己的路,就是走出一条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符合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抓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发展活力、提升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这个关键,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对改革开放进程进行总体设计、宏观把握和整体推进,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在回首来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越来越覺得其重要性无可估量,影响极为深远,意义极为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2]全体共产党人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更加自觉地坚持改革开放、更加扎实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三十年”的历史分期

以三十年为一个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分期,主要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历史进程来划分,即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为止,共分为这样四个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第一个“三十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第二个“三十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第三个“三十年”,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共产党进入了第四个“三十年”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重大历史关头,党的事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第二种划分方法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到今天,分为三个“三十年”的阶段。

我们现在所讲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三十年”的历史分期,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历史阶段,即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对十八大之前的两个“三十年”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3]

(三)十八大以来第三个“三十年”历史进程的开辟

从党的十八大到2042年左右的第三个“三十年”历史阶段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以十八大为界,历史的接力棒已经顺利交接。能否顺利开辟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三十年”的历史进程,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和工作全局,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论述新思想,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如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的思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的思想;关于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思想;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的思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思想;关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思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关于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設的思想;关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的思想;关于打铁还要自身硬、从严管党治党的思想;关于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的思想等。

二、理论引领:新常态条件下的新思想新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面临深刻变化,中国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新常态成为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新的基础性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需要针对执政兴国中的重大历史课题做出新的回答,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新思想新论断。

(一)新常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4] 7月29日,习近平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5]新常态的提出,表明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国际上表现为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战略格局深刻变动,在国内表现为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深刻变化,在政治上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执政基础、干部队伍、社会整合能力等受到严峻挑战,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用新常态来表述当前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经济运行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现状不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述,更不是回避问题、掩盖矛盾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基于执政现实考量的新判断。

新常态刚开始主要是就经济形势而作出的新判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关联度不断提升,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增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态势十分重要和迫切。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新常态的整体判断逐渐成为全党共识。适应新常态条件下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基础、时代环境、主体力量、总体走向需要在结构与形式、内涵与外延等方面实现新的变化。新常态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着眼于对党和国家事业中长期发展形势的判断,着眼于党的现代转型和执政能力与水平的提升,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

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更加富裕、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的美好期待,实现国家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光明前景,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提出,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精神旗帜和政治承诺,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政治本色,使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广泛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有效形成和巩固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最大公约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追求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美好梦想,追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和谐社会的步伐从未停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使改革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上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执政目标。这些目标和梦想,属于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立党宗旨、实践执政价值、实现执政使命的范畴,都可以纳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范畴。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时代引领作用。首先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依据。中国梦贯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七十年的近代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六十多年的执政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创业史。中国梦表明中国积极促进建设和谐世界,通过和平发展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列,赢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符合国力水平的应有贡献。其次,中国梦具有深厚的现实依据。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各种政治力量和派别、各种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都致力于救亡图存、重振国力、实现中华崛起,但由于没有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实践先进科学理论的卓越政治力量的推动,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执政和领导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变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共识。以中国梦作为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精神旗帜,以中国梦引领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是持续巩固和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立足新常态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考验和执政风险,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各种场合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和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战略谋划,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着力形成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回应和满足人民期待、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已经得到全党认同,其重要性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样的,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重大关头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我们说全党要统一思想,最根本的是要把全党思想统一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党同志在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系统学习、全面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常态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强烈责任担当、真挚为民情怀、鲜明问题意识、科学思想方法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引领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和行动指南,是引领和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和必然要求。

三、制度引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大幕,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作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探索并实践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握的大势、紧抓的大事。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本质认不清,不可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大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面蕴含了社会主义的两个大原则,即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离开了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变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就变质了。离开了共同富裕,党的宗旨就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使命和任务也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改革开放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生产力这个硬道理,始终都没有动摇。

治国理政,就是要建立完善一整套社会制度并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来解決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建设是关键。从改革开放开始,邓小平就在考虑制度建设问题。他在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提出了制度问题事关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论断。“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6]P333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7]P663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8]P372从1992年再经过三十年,也就是大约在2022年左右,我们在各方面要形成一整套的制度体系,这个重担历史地落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肩上。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整整十年时间,机遇非常珍贵,任务非常艰巨,十年的全面学化改革将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标注新的高度,这个高度将更鲜明地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三十年。在这个三十年里,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既有成功的喜悦和高歌猛进的胜利,但也有惨痛的挫败和教训。这一阶段的发展为未来的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基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第二个三十年。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开辟成为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革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开放也没有回头路,沿着这一条我们自己探索的正确道路前进,就将无往而不胜。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们党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第三个三十年的伟大征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蕴涵两层意义,一是在政治层面,必须牢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根本,是方向。二是要在这个方向的前提下,完善治理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这个改革的总目标的实现,将标志着中国人民决定自己的命运、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大原则。一是改革要于法有据,一切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二是改革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不能削弱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动摇社会主义制度。三是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注重改革的协调性、科学性、有效性,不能用技术性、操作性政策解决系统性、结构性问题。

四、实践引领:坚持“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管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对当前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正确把握和系统概括。“四个全面”的判断开启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式深刻变革的崭新篇章,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奋斗目标,阐释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全新部署,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形成和提出的新思路新论断新部署新设计新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必须认真领会、深入阐释、系统梳理、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9]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管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党中央的工作全局和最新部署保持高度一致,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全面从严治党管党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抓住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这个治党管党的关键环节,扎牢制度篱笆,剑指沉疴顽疾,是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管党作出了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設”,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治管党治党”,彰显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重要举措: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到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老虎”“苍蝇”一起打,从以上带下、以正袪邪到不能使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特别是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管党的八点要求,提出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必须依靠人民、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对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管党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的社会主义原则的关键一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中的一个重大政治战略目标。配合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法治的原则,坚持法治的思维。党的十八大强调了到2020年实现依法治国的五大战略目标,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全面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些目标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没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然会落空。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来看,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在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进程中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动态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是从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这几个层面来区分的,当时提出的人均4000美元、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早已被突破,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很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人均GDP还落后于世界人均水平。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力推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体现在国家治理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的科学架构和合理布局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解决改革中已经出现的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立规矩、定章程、建规则。特别是很多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要经过法定的程序,要有严密系统的法律依据,使改革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法治基础上。避免人易政息,跳出历史兴衰周期率,就必须不能使改革因为各种人为的、非制度化的干扰而半途而废,推倒重来。历史机遇稍纵即逝,保持好的发展形势、好的改革态势需要全国各党全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但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改革要于法有据,就是要踏踏实实地用法治的方式、法治的思维推进改革,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是一个不懈探索科学有效的治国理政方式的历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不断提升执政法治化水平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尽管在法治问题上存在许多的认识问题和现实教训,遇到过不少的挫折和挑战,但总体上,坚持用健全的党规党法从严治党管党,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坚持和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奋斗目标没有改变,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执政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规律的认识,提升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9]现在有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成效持怀疑态度,质疑中国共产党是否真正有诚意依法治国。这些人认为,如果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依法治国,而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就不能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观点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在认识上是极端错误的,在行动上必然导致动摇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动摇对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2]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3]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

[4]新常态,新在哪?[N].人民日报,2014-08-04.

[5]充分认识新常态 积极适应新常态[N].南方日报,2014-08-2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推荐访问: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引领 作用 时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