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5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5篇)

2023-05-17 18:45:09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

  

  《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别离开认识。经过别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本文是《实践论》的心得体味,仅供参考。

  《实践论》心得体味一:

  《实践论》学习体味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紧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毛泽东之因此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咨询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紧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藐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峻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阔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浮现的社会性咨询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经过实践而发觉真理,又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进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进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关于我们年轻人的一具要求,并且也是我们进步的一具最好手段。因此,在实践中进步,从如今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关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日子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惟独经过实践别断加深认识,才干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别全,了解别深。经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办法

  实践,算是一具怎么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办法,要紧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刻性和地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刻、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别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所以要幸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别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别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所以要幸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别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别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别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别同,必会妨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这样,掌握正确的实践办

  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此才干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应那儿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别同的原因而别能自理日子,因此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谨慎挑选适合他们的方式办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总结的过程是一具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寻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进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事情,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当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寻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降实。在经常地总结中别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进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关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日子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还要仔细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

  《实践论》心得体味二: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时党内浮现了两种影响革命进展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推动革命的进展,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这种错误思想,从而著成此书。又因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名《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关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如今、今后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仔细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依照我个人的看法,这篇文章要紧的结构是如此的: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地方简要介绍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要紧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怎么从实践发生,又怎么服务于实践。这个地方,他认为认识应该是如此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情况,属于感受的时期。

  关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经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受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推断和推理的时期。

  这个地方,毛泽东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别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具飞跃。

  三、概括全文,从时代责任说起,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别能立刻理解它,惟独理解了的东西才干更深刻地感受它。这句话告诉我们,惟独深层次的领悟情况的本质,也算是理论,才干更好的掌控事物。也算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离别开认识。经过别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经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别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别断深化,无别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战争的认识等,皆是这样。

  惟独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关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关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假如达别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算是那个道理。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进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别休的知与行的关系咨询题,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新世纪少年的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实践论》心得体味三:

  任何事物的诞生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实践论》也同样这样。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创作的,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浮现了两种特别不行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严峻妨害着革命的进展。正因这样,毛泽东站在中国进展大局的高度,深刻揭露了这种不行现象,对推动中国革命的进展产生了积极妨碍。总体来看,由于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文学底蕴,这篇文章别仅到处闪烁着思辩的哲学光线,并且还充满了文学气息。通读全文,有这么几个哲学观点对我深受启示:

  第一,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简单来说,实践是找求真知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惟独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关于外界熟悉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如此的,惟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熟悉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别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算是那个道理。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内在实质,事实上算是阐述了熟悉实践再熟悉的实践路线。

  实践,算是一具怎么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固然,实践要注重办法。要准确掌握运用实践的办法,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和了解实践的特性。经过学习和考虑,我认识到实践有如此几种特性:一是具有时刻性和地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刻、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别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以后)、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算是类似的错误。二是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别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别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算是类似的错误。三是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别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四是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别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别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别同,必会妨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正是因为实践具有这些特性,其共同作用,便会对人类实践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妨碍,并形成一种隐蔽性或者说是局限性。所以,仅仅依赖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彻底否定或确信某种熟悉,那是别充分的;仅仅依赖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别赋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彻底否定或确信某种熟悉,同样是别充分的。概括起来说,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实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都是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干脚够地证实客观事物的真理。固然,那个过程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大禁忌产生的土壤很是胖沃,我们必须慎重预防。这篇文章,从本质上深刻批评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别良倾向,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实践要注重总结。

  总结的过程事实上是一具熟悉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熟悉的环节上下功夫。别论是学习依然总结,都要寻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进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事情,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当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慧;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寻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降实。如此,经常别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进展。从而,形成实践、熟悉、总结、再实践、再熟悉、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关于像我一样的工商干部来说,我们的具体工作,能够说,其本质上事实上也算是一具实践的过程,一具熟悉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中,确信会遇到不少困难与咨询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去探究去总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经验再去熟悉,真正实现实践和熟悉的二者统一。因此,惟独正确对待实践与熟悉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干科学地推动我们的工作协调进展。

  点击下一页还有更多精彩的读实践论心得体味范文

  读实践论心得体味范文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活动,推举《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关于少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阶段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基本上片面的强调其中一具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评,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能够说,假如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不少弯路,甚至别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著作《实践论》别论是在中国革命阶段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依然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基本上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经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别断进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别断进展,最终经过实践才干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推断。经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别可分的,惟独将两者统一起来,才干正确地对待某一咨询题。

  《实践论》关于人们正确认识咨询题、分析咨询题、研究咨询题、解决咨询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咨询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办法,别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日子中,都会遇到各种咨询题,发觉咨询题后,应依照实际事情,分析咨询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依照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可以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假如别符合事情,就应该分析,直到寻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干依据原因解决咨询题。而假如不过得到一具原因就去解决咨询题,别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依照错误的原因去解决咨询题,非但别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咨询题。因此,在实际工作日子中,应该依照《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别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别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这样,才干别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干别断提高人的工作能

  力。

  经过学习《实践论》,可以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日子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适应,从而别断进步,别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来完善自己吧。

  读实践论心得体味范文2:

  我所看过的为数别多的毛泽东的作品中《实践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似乎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与我们的日常日子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篇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紧密关系。在读完《实践论》未来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未来的日子中的行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假如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惟独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干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惟独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干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虽然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可以变革现实的斗争依然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关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如何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假如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记忆,如此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干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日子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如何样如何样的,有时甚至差不多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彻底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不过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特别严峻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别可能有哪个人可以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别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假如你不过经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兴许你人品很好的交到了一具合你胃口的好朋友,兴许,你就交到了一具品行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具人如何样就看他身边的朋友,这句话并别彻底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关于一具人的妨碍之深刻。所以,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而交的那个损友就会妨碍到你的一生。因此,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具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存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具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关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惟独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干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固然了,这并别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不过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别一定基本上正确的,我们必须得经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此才干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假如有了正确的理论,不过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别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故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把其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去,因此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顶多算是个出色的理论,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关于我们那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坚决别移地贯彻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关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无法忽视的重大意义。而我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并且也在实践中别断地为其补充着新奇的??,使其散发着活力。可见,一具理论惟独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去才干够使其别不过一具空架子,也惟独在实践中才干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进展。

  《实践论》一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关于得到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就我来说,我总是知道该如何做才是最好的,却往往不过知道而已,而没有付诸行动,因而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将来,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降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读实践论心得体味范文3: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要紧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关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进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办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基本上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日子咨询题。这算是人类的认识进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因此比其他理论先进最要紧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别断丰富和进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具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事情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惟独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关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假如别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别是依主观上觉得怎么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怎么而定。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知道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必须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咨询题中去检验。这也算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因此,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情况,属于该觉时期。第二部,是综合感受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推断和推理的时期。这告诉我们,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别能立刻理解它,惟独理解了的东西才干更深刻地感受它。感受只解决现象咨询题,理论才解决本质咨询题。但是这些咨询题的解决都离别开实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别同,但又别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性是认识的初级时期,理性是认识的深入时期。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时期有待于进展到理性时期这算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不管做什么情况,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考虑,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进展到理性认识,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可不能有革命的运动。认识的能动作用,别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具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彻底的解决咨询题,惟独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因此被成为真理,算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因此可以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别一定是真理。是别是真理,惟独经过实践的检验才干得到最终的证明。

  经过实践而发觉真理,又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进展真理,这算是真理的进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算是认识进展的总过程。

  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算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篇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毛泽东《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贡献

  作者:刘凯

  来源:《卷宗》2016年第01期

  摘

  要:《实践论》产生于“九一八”事变、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这样的国内、国际背景之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揭露了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实践论》对“实践”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阐明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还论述了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总过程、总规律。作为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实践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主要内容理论贡献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顽强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实践论》等一系列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在探讨《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贡献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实践论》写作的历史背景

  国际方面,在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的法西斯势力趁机上台执政并积极扩军备战。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为避免自己遭受损失,纷纷采取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苏联对长期奉行的战略、策略进行了调整,不再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也指出“不要机械地把一国的经验搬到别国去,不要用呆板格式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1]。国内方面,“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对华战争的序幕,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十分必要且可能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从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清算主观主义的错误,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一)对“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对实践及其与认识关系的论述,但是他们的思想都受到时代、阶级的局限而无法实现质的飞越。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西方哲学家一样,他们普遍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将其虚幻化、非物质化处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人们对实践的理解终于走出了历史的桎梏,不再局限于精神范围。毫无疑问,马、恩、列等人科学的指出了实践的本质,然而他们关于实践的论述散布于众多著作中,十分零散。和他们相比,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深刻、具体地阐述了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实践,从此实践以它的本真面目出现在了中国哲学史的长河中。

篇三:《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新时代的价值朱小凤(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省安庆市 246133)摘 要:《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实践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论》对大学生理想目标的追求、学习、认识事物、社会实践等具体重要价值。因此,要深入研究《实践论》在新时代的价值。关键词:《实践论》;新时代;价值《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结构体系,它的具体内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味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首先,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内容。《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1]P10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实践对认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说整个社会进步就是一片大海,那么实践和认识都是水滴,共同融合而为海。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认识,同样道理,不同的认识对实践产生不同的反作用,甚至有时候认识会对实践起决定性作用,“一念之差”就是这个道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通常所说的评价最终得通过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看他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多少。我们对任何人的评价最终都得回归实践,当然,认识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一个人若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那么他就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对整个世界作出贡献。因此,要坚持实践与认识的有机统一。《实践论》对新时代的价值《实践论》是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导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3]P282这充分强调了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识的决定性作用。人的认识,只有通过从事物质的社会生产活动,才能逐渐了解自热、社会、人和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得到深化。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认识,不可能说认识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立足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如: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知道手机、汽车、飞机和高铁动车的,因为那时还没有这种生产实践的存在。其次,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人们对社会上的一些所谓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P283过去,“鬼神”的东西感到疑惑,但是随着生产实践的进步,人们逐渐采用科学的态度解答生活中的不解之题。最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目的与最终归宿,认识的目的就是指导实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造与人类生活进步不相适应的因素,更好地造福人们。比如:人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知识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虽然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但是并不意味着认识没有任何作用。相反,人的认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通常会促进事物健康发展,错误认识则会阻碍事物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代表着科学与进步、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利益、代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步、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份子,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但另一方面,实践也离不开认识。这就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走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4]处于新时代,我国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将不能再固守陈规,必须改变以往落后的模式,把实践深度融合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实践论》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的有力抓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生力军,决定祖国的未来,因此要帮助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树立实事求是思想观念。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脱离实际、空谈理想。“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这充分强调大学生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也要实事求是,大学生要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去实现人生理想。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年纪,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讲套话、空话,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坚定原则、敢于指出错误。党的十九大以来,强调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这些时代新人又必须得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可违背事物的客观事实。大学生是思想上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时时刻刻要秉承实事求是原则从而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献出一份力量。

  009

篇四:《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

  

  学习与运用《实践论》和《矛盾论》

  学习与运用《实践论》和《矛盾论》

  运用《矛盾论》的观点理解《实践论》和运用《实践论》的观点理解《矛盾论》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知行统一观。运用《矛盾论》的观点理解《实践论》。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知和行,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都是对立统一的。运用《实践论》的观点理解《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的出发点,矛盾的普遍性是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矛盾的转化,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是认识的深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认识的两个方面,总之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和转化论的基本观点。

  1、运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否定了事物矛盾的法则,否定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否定了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只顾忌经济建设而无视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是一个矛盾的运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一对基本矛盾,既要抓经济建设也要抓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才是抓国内建设的辩证法。不能只顾及一方而忽视或放弃另一方,“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就是发挥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保证经济建设的方向和经济建设

  的目的与进程。搞党政分开,搞政企分开,把党委集体领导变成厂长(公司)总裁(经理)负责制,就是把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双方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这一切都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也违背了社会主义企业的制度原则,重弹“专家治厂”,“教授治校”的修正主义老调,从理论上的修正主义变成了制度上的修正主义,最后走向了资本主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谎言掩护下,在本国却发展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了本国的官僚买办经济,发展了虚拟经济,投机商经济。诈骗经济,而不是人民的经济。人民经济遭到了巨大破坏。集体实体经济解体,瓦解了人民公社和大批的国营企业,瓦解工矿企业,商业企业。物价上涨,生产过剩,货币贬值。

  所谓中心不过是个相对的概念,几何意义或物理意义的中心不过是一个参考坐标,中心的选择具有任意性,根据需要来选则中心。就像在太阳系里选择静止的坐标点一样,选地球还是选太阳作为中心都具有相对性(宇宙本来是无中心的),都不能改变太阳系的固有运动,不影响太阳系的根本矛盾即引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各种矛盾和矛盾的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不存在什么中心矛盾与边缘矛盾的问题。中心论混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否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的法则。否定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转化的规

  律。中心论必然导致中心不变论和僵化论,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以谁为中心并不能改变社会的矛盾存在和矛盾的属性。但是只抓经济不抓政治,片面改变经济基础就会改变上层建筑,这就是社会与自然规律的区别。

  2、运用《实践论》的观点分析摸论,摸论是违背了实践论的观点的。毛主席所说的实践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是具有能动性的实践。不是个体的盲目的探索,更不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式的行动,也不是盲人摸像,管中窥豹,癞蛤蟆坐井观天式的行动。实践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只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排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属于盲目实践。在生产中片面强调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片面排斥科学理论。在摸论和第一生产力论中的科学被置于两个极端的位置。在一个领域捧上三十三层天,一个领域打入十八层地狱。摸论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搞乱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指导性文献,把它抛开去蹚浑水,去瞎摸,涨潮了能不淹死吗?

  矛盾是客观的,是普遍的,矛盾的对立与斗争是有规律的。如何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必须要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矛盾的特殊性的认识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抓规律,使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相符合。

  3、运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生产力。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出发,可以得出结论: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

  力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也有特殊性的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他都没有普遍性,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中也没有普遍性。科学技术不是第一是生产力才是普遍现象。无论在古代还在现代,在社会主义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的各个时期,科学技术都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特殊意义表现是: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其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在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均衡的,在不同领域内也具有很大的不同,科学技术也是伴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总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和地方都不是第一位的。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在各种工农业生产中,在工农业生产过程的始终,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中,科学技术从来都不是第一生产力,也不可能成为第一生产力。

  以农业生产为例:在古代的原始农业中先后出现了刀耕火种,象耕鸟耘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靠天吃饭,农业和农业技术基本是同步发展的,而且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极缓慢的,逐渐有了耒、耜、犁、锄、镰、镐等农具的发明,农业科学也局限在时令季节天文气象水利等方面,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在人民公社时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那个时候才开始提倡科学种田,有了机械化,电气化,化肥化等农业科学和技术,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开始增加。在包产到户,联产承包的时代,科学技术也

  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也不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提高和扩大,但是劳动者的管理生产的作用是不能被机器彻底取代的。生产劳动者的减少并没有改变劳动者作用的性质。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能动的主导作用是第一位的。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在生产劳动的各个领域中,劳动者都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是具有能动性的生产力要素,没有了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中,劳动力虽然是廉价的,科技水平也提高了,但是劳动者还是不可替代的发挥作用,科学技术依然不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劳动决定科学技术,而绝不是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劳动。

  4、运用《实践论》的观点分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是唯心主义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先有实践后有实践的产物,科学技术是工农业生产劳动的产物,而不能反过来说,生产劳动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在社会实践中科学技术是排不到第一位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颠倒了生产实践和科技的位置关系,只看到科技的作用,并且把它绝对化了,就是唯武器论的观点,还不属于唯生产力论的观点,唯生产力论是离开生产关系强调生产力,但是强调的是生产力要素的全部,而不是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要素,科学技术,在过去和现在都

  未曾发挥过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将来也不可能成为第一生产力。

  5、运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不争论。不争论就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法则。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就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始终存在两个阶级,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这个斗争是客观的现实的,有时也是很激烈的,采取回避,掩盖或压制的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是愚蠢的做法,什么姓社姓资不争论,实际上就是不许争论,和旧社会的莫谈国事没有什么区别。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怕争论,不争论是因为手中没有真理,只有真理才不怕争论。走什么路不许争论,只许跟着走,当绵羊好了,走上断头路大家一起跳下去一起死掉。毛主席历来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鼓励人民要敢于争论。大是大非的路线问题必须站出来敢于争论,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没有遵义会议的争论,就没有红军后来的发展壮大,有了积极的思想斗争革命才有了转机。公社解体不争论,国企下岗不争论,股改不争论,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市场经济,城镇化都不争论,还有什么民营,民资,民企,保税区,自贸区之类的东西都不争论,顶层设计就是不争论,美国设计也不争论。晚清的宪法和法律改革也外国设计,国民党的法律改革也是外国设计也都不争论的,最后都设计死了。要活命要发展还得靠自己设计,要有毛泽东思想的积极

  引导的争论。

  6、运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生产力。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生产力内在的矛盾是人与物的基本矛盾。物又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工具。如果没有人,没有劳动者就不能形成生产力,只有工具和劳动对象没有劳动的主体存在,工具不能主动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劳动产品的,所以道理很简单,劳动者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但是也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主要的,有时的作用也要发生一些变化的,也就是人与物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工具和科技是生产力,但是不能排在第一位,工具和科技都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是母子关系,而不能是反过来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水平和规模。科学技术对生产有反作用,影响生产的效率,但是生产又会促使科技革命的。总是相互作用的。不是第一、第二的僵化固定不变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7、运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既违背了事物矛盾的法则,也违背实践第一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社会劳动生产的产物,而不能反过来。人类社会总是先有劳动生产,后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和文化一样并不是从来就有的,都是劳动创造的成果。社会的劳动生产决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科学技术促进劳动生产的规模

  和效率。人类社会有了农业生产劳动逐渐产生了农业科技,有了工业生产才有了工业科技,有了医疗才有了医疗科技,有了教育才有了教育技术。“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诸要素是有排序关系的而且排序是固定不变的。这是违背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的。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起作用也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变化的。.

  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又不能自发地也不可能全部都转化为生产力,一定是通过劳动者的能动作用才能参加到生产劳动过程中,国家专利局每年的科学技术专利项目都在增加,但是大部分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有统计说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平均不到2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这就说名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技术都能自动地转化为生产力。还有更多的科学技术根本就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在商品社会,科学技术是商品,可以是骗取科研经费的幌子,是获取剩余价值的价值,为剥削阶级服务,科学技术可以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科学和技术也是一对矛盾,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说,称为科学技术,实际上混淆了二者的区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一定都会变成相应的技术,但是任何技术都包含的一定的科学原理。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抽象的,技术中包含着科学,科学中也有技术,技术都是现实的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技术。工业技

  术,农业技术与自然科学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化工技术,铁路,航空,航海,航天等技术,军工技术,电信技术,信息技术等门类都是具体的技术。现在城乡普遍泛滥的各类毒品既是生物化学科学技术的产物,本身也包含生化制药技术,科技含量都很高,但绝不是第一生产力,也不应该得到尊重,反而遭到正直的人们的唾弃。

  8、运用《矛盾论》的方法来分析“发展”,发展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方式,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事物矛盾对立的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过程是有条件、有方向的,也就是矛盾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矛盾发展具有客观性,物质性,过程性,阶段性,规律性。社会的矛盾运动即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经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和经济也是一对基本矛盾,经济内部也包含着矛盾,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社会矛盾的发展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认识它和利用它,但是不能违背它的客观性,过程性和方向性。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倒行逆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走回头路。就会付出巨大的社会和历史的代价。

  9、“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分析的。古代知识与现代知识,中国知识与外国知识都是可以分析的,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也

  是可以分析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能分析的。笼统地讲尊重知识,对知识不加分析地尊重是错误的,过于简单化,庸俗化。知识不都是科学真理,有的是片面真理,有许多知识是违反科学的是谬误,宗教和唯心论还有形而上学也是知识,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唯心主义的。人才是有阶级性的,不能对哪个阶级的人才都无条件地讲尊重。只有那些愿意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人才是最应该受到人民的尊重。“知识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毛主席这里说的知识是科学的知识。对于知识要分析,对于人才也要分析,要人尽其才,发挥作用,为人民服务。正是由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两句愚蠢的口号包藏着私货,所以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回事。毛泽东思想是知识,为什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去尊重那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广大的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同样得不到尊重,让他们下岗失业,压制着千百万的本国人才不用,却跑到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去搞什么花费巨额资金引进人才。这是什么人才观?什么人才标准?尊重什么知识?尊重谁的人才?

  10、片面强调实事求是,而不讲应该怎样实事求是,不讲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不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实事求是当做口号,到处空喊,不讲运用唯物论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就是片面性,就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认识路线。摸石过河是实事求是吗?那是盲目行动。

  打着实事求是的幌子破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篡改和伪造历史,不仅没有实事求是,反而违背了事实求是的认识路线。实事求是不是从现象到现象,更不能从假象到假象,而应该从现象到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篇五:《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

  

  《实践论》《矛盾论》

  一、历史背景

  (一)、《实践论》写作的必要性

  1、从认识根源上清算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走过了一段传奇而又曲折的路程。它在实践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1924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的失败,这两次挫折虽然主要是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造成的,但外部反动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打击是通过党内路线错误而得手的。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四年统治,更把党几乎引向毁灭的边缘。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但它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举行的,只能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中央领导机构问题作了变动,其他问题还来不及解决。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一次政治局会议谈到博古时说:“遵义会议纠正了他的错误,然而没有指出宗派主义、冒险主义,这个问题是路线上的错误。”可见,全党需要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根本路线上进行通盘的审视。

  2、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

  1937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新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责任更大了。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如何帮助全体党员和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革命实践,就成了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理论任务。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也就是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因此,为了胜利地肩负起新的任务,党在这时必须从根本问题上来解决党内长期存在而没有彻底解决的思想问题。党内思想问题的最本质的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的问题,即关于唯物论辩证法的问题,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问题。在党的历史上,各种机会主义在这个最本质的问题上是和马克思主义完全对立的。曾经有一部分犯教条主义错误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犯经验主义错误的同志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确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确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揭露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特别是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源,以利在政治问题上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斗争,毛泽东认为不能回避哲学阵线上的斗争,必须在哲学阵线上击败他们。为此,毛泽东1937年7、8月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曾以这两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

  (二)《实践论》写作的可能性

  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超越前人的经验和极其深刻的教训

  一方面,中国革命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义革命,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员人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工作,不是要独立地创造一个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首先学习已经有了的并且被俄国十月革命实践所证明了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也积累了极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革命的国情特别复杂:毛泽东当年判定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这一判定表明中国革“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1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由此造成了极为复杂的阶级关系。二、命有以下特点: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同时入侵中国,它们之间不统一,由此造成了它们所支持的各派军阀的不统一。三、“中国是一个大国”,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难处。四、“中国是经过了一次革命的国家”,准备了革命的力量,但阶级对抗也特别尖锐,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革命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往往更深刻、更丰富、有更多特点,对这些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就可以反过来指导中国革命。

  2、暂时的平静使毛泽东在延安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在1936年下半年和1937年上半年,国民党西北军吃了红军的几次败仗,剿共态度更不积极了,陕北局势相对稳定,国内翻译出版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文章已经能传送到这里。西安事变(1936年月12月)又促成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毛泽东就挤出不少时间,不分昼夜,发奋研读了不少西方哲学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书籍,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需要把这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前后的几个星期里,军队陆续开赴前线了,此时(延安)抗大正准备办一个青年干部培训班,这批青年学生经过3个月的短期训练,准备在今后几年做政治辅导工作,班上需要作关于哲学基础的讲演,在党中央的坚持要求下,毛泽东又腾出时间来收集材料,比较集中地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用几个星期时间写了一些简明而基本的讲义,《实践论》和《矛盾论》就这样完成了。“两论”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的日常实例结合起来,并具体地、灵活地、巧妙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如果说,《实践论》是从认识上来揭露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教导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实事求是的轨道,那么,《矛盾论》则是从方法论上来揭露教条主义者形而上学的错误,教导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唯物辩证法的轨道。在培训班上毛泽东用两个小时左右时间,来具体讲述《实践论》和《矛盾论》。讲解时毛泽东自己认为《实践论》比《矛盾论》更重要。

  3、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有着诸多的有利条件。

  第一、从国外社会环境分析,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苏联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消除了、割断了党内教条主义者思想理论的国外根源,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从国内社会分析,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不仅给毛泽东同志写作“两论”提供了环境条件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上肃清“左”的影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战斗力的必要性,这为“两论”的写作创造了前期难得的国内环境,从延安根据地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分析,陕甘宁边区革命化生活和干部、战士学文化、学哲学的热潮,为“两论”的写作创造了特殊环境。

  二、内容讲解

  (一)实践论

  《实践论》极其生动和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发挥了关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关于革命理论在实际革命斗争中的意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关于真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全文集中论述了四个问题。

  第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错误,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的认识。毛泽东还分析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阶级性,即它是为无2产阶级服务的;另一个是实践性,强调了理论依赖于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回答了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问题。毛泽东分析了人的认识发展总过程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分析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问题的基本原理。毛泽东论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并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穷尽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

  第四,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指出它们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是在思想方法的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认识的主观片面性,它们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都把片面的相对的真理夸大为普遍的绝对的真理,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总之,《实践论》深刻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违背辩证唯物论的错误实质,并用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和克服它们。《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它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矛盾论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政治上“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全书共七章,包括六大问题和一个结论。

  第一,阐明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指出形而上学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而唯物辩证法则是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坚持外因论或被动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外部原因引起的;唯物辩证法则坚持内因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第二,阐明了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分析说明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存在和发展。

  第三,阐明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即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有特殊性,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是与普遍性相联结的,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阐明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第四,进一步阐明了矛盾特殊性中的两种情况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出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的两方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并说明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性。

  第五,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是矛盾的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互相合作,它表现为两种情形:其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3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六,阐明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指出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采取不同的形式加以解决,并分析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对抗与非对抗的辩证法。

  第七,对全书作了简单的总结,指出研究矛盾辩证法主要是为了反对和防止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和一切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矛盾论》的发表,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辩证唯物论思想路线的基础,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思想方法上的革命,有力地反对了危害革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历史地位

  1、《实践论》《矛盾论》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中国当时的形势和特点

  毛泽东先后在1935年12月和1936年12月写下《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两部重要著作,分别从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上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地回答了党所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全国人民的生存已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情形,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反抗呢?还是投降呢?或者游移于两者之间呢?”他指出: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都是要求抗日的,而且是中国革命的最坚决的力量;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现在他们眼看就要当亡国奴了,除了反抗,再没有出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具有两面性:既不喜欢帝国主义,又害怕革命的彻底性,但在今天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下,他们是有变化的可能性的。即使是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在日本炸弹的威力圈及于全中国的时候,在斗争改变常态而突然以汹涌的阵势向前推进的时候,也是要发生破裂的。基于对现实状况的分析,毛泽东得出结论:“目前是大变动的前夜。”“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又指出:战争是有规律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他写道:“?拼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这两篇著作以实践为主要源泉,对中国国情的分析非常准确和科学,充满着实事求是的创造精神,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哲学思想。1937年7、8月毛泽东又在《实践论》、《矛盾论》中把这些哲学思想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为具体政策和策略找到了理论依据。这一思想又通过青年干部传播到了全党和全军,使全党全军能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这一时期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扫清了思想上障碍。

  2、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好了思想基础

  很长时期以来,党内一大部分同志相信党中央的具体决策是正确的,但又无法完全理解中国为什么不走俄国革命同样的道路,甚至怀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是一场农民运动而已,所以不能在思想上彻底消除疑虑。《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出发,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倡导具4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篇文章又指出了教条主义是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共同认识论根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不同于俄国革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找到了哲学基础,使全党坚定了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信心,也为延安整风特别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作了重要准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内再也没有出现过路线错误和斗争,消除了思想斗争带来的内耗。

  四、现实意义

  1、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理论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活力

  中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注入新的内容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换一个角度讲,也就是对中国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时代的灵魂,使传统文化得到批判与扬弃,并创造与构建新的中国文化。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用中国人的语言和风格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从而改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能够为中国人所掌握、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植根于中国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凭借这种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中华民族才能不断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过程并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把握、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凭借这种合乎人类进步,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世界观、价值观,才使中华民族具有空前凝聚力和进取心,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为我们革命和建设一贯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和方法。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与教条主义斗争的成果,以“两论”为起点毛泽东结合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一系列方法论。正是有了这思想路线和这些方法论的指导,中国民主革命才摆脱了种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最后走向胜利。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又一再证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能够切实地贯彻执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就一定成功。遗憾的是我们在工作中常常只把它当成一句口号,不去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更谈不上在实际中切实地贯彻执行了。其实我们建设时期的每一次错误都印证了这一点:由于我们不加消化地全盘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模式,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失去了活力;在接下来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又照搬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作法,使一些改革流于形式或失败。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企业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就能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可我们总是一再地犯“一刀切”的错误,错失了发展时机的同时也错伤了人民群众积极性。

  3、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社会中的各个阶级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分清主次,在不同的革命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杰出贡献。

  阶级矛盾不再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依然可以指导我们的改革,剥削阶级不存在了,但根据物质利益的不同,人可以分为不同的阶层。一项改革措施出台前必须弄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谁应该受到保护,支持者是谁,依靠力量是什么,会触及到谁的利益,这也是改革的首要问题。今天,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兼顾各阶层利益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避免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让改革的成果被最广大人民群众享用,我们相信党在新时期会在实践中对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有新的发展。


推荐访问:《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 实践论 主要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