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2022-11-27 08:25:47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2012年教育部新设置的专业,其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仍没有成熟的准则。文章以宿迁学院为例,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宿迁学院转型发展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两方面明确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提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推进新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应用型;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8)05-0036-05

教育部于2012年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两个专业,即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1]。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在国内刚起步,探索其人才培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2]。国内学者积极展开研究与讨论[3-19],如学科调整背景下专业的机遇与发展研究、专业发展方向与定位探讨、人才培养方案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的学者提出模块化课程改革[20],“小区域”导向的规划建设实践[21],也有学者从专业毕业生去向、专业的社会需求、专业认同感培育等方面进行讨论[22-24],以期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上述研究与讨论中,各学者结合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的背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际情况等,提出符合自身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同样面临新专业设置之初的机遇与挑战,此外,还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7]。宿迁学院恰于2014年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复为本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2015年7月宿迁学院设立二级学院,并进行专业院系调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调整至建筑工程学院,理科专业转入工科院系。此时,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工科化学科设置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设置等均产生一定的“质疑”。借鉴国内学者的思路与对策,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方面明确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提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凝练专业特色,推进新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2013年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相较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而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仍保留了多学科交叉专业特点,理学学位侧重人文地理,管理学学位侧重城乡规划[5],改善原专业定位模糊、广度大深度小等尴尬问题[8],突出就业市场需求[14]、职业导向[5]和“小区域”导向的战略思考[20]。

培养目标由“通过大学四年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面向城市与广大农村的资源开发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科学研究和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调整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对中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城乡资源与环境、城镇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城乡科学管理、城乡区域发展战略的思维,能在城乡建设、国土规划、土地管理、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环境保护、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大中型企业等单位从事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培养规格应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服务需要,突出应用技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新型快速城镇化对综合性、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要[8]。宿迁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的要求,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要求毕业生获得:

(1)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城乡资源与环境、城镇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2)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人文地理应用、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地形测量、地图制作与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熟练运用ArcGIS、AutoCAD、Photoshop、3ds MAX等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规划设计,具备城乡规划设计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综合能力。

(3)大学生通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较为娴熟地运用听、说、读、写、译5项外语专业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从事专业工作和科研,具备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明确专业定位,指导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架构,而合理的课程体系则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诸多学者认为,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中存在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宽泛[6],课程间关联性不强,实践课设置目标不明确[15],专业特色不突出,就业方向不显著,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等问题[20]。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设立,则是教育部为应对以上问题做出的专业调整,各高校仍需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师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形势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如下:

(1)精炼地理课程,强化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虽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但宿迁学院独特的发展背景,使其人才培养倾向于城乡规划。原专业中地理类课程显得偏多偏泛,城乡规划基础单薄,在学科基础课中,自然地理学Ⅰ、自然地理学Ⅱ、地图学、测量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概论、遥感原理与应用、ArcGIS应用与开发、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规划理论与规划思想、色彩与构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共14门课程,其中地理类课程有11门,城乡规划课程仅有3门,且地理类课程课时偏多,有些课程相对于新专业而言不合时宜。因此,在新一轮的调整中,需要精炼地理课程,强化城乡规划,将自然地理学Ⅰ和自然地理学Ⅱ整合为1门课即自然地理学,删除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将原色彩与构图分解为素描和色彩2门课程并分别调整至第1学期和第2学期开设,加强手绘基础。同时将建筑制图与识图由专业必修课改为学科基础课,在第1学期开设,学科基础课中再增设城乡规划初步,在第2学期开设。专业必修课内容由建筑设计基础延伸至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教学内容涵盖宏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分解,注重动手实践和软件类操作,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3ds MAX与Photoshop、城乡规划法规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住宅区规划设计等课程。

(2)设置分向模块,强化专业特色。原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分2个模块,即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和小城镇规划与管理,2个模块下课程设置的导向性并不明确,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包括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设计、城市工程规划、道路交通规划、SketchUp、数据库、城市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数据分析等课程,小城镇规划与管理包括旅游规划与管理、城市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县域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区域经济学、GIS城镇规划应用、专业英语等课程,专业特色不明显,存在“大而全”现象。因此,新专业的设立,专业选修课仍分为2个模块,即人文地理(规划管理方向)和城乡规划(设计方向),强化专业特色。人文地理课程设置包括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旅游规划与管理、城市管理、地理数据分析、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镇规划应用、县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扩展地理学理论基础,强化其应用特点;城乡规划设置包括城市美学、建筑设计拓展、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历史文化与保护、城市设计、道路交通规划、村镇规划设计、城市工程规划、SketchUp、规划设计拓展、专业英语等,扩展城乡规划理论基础,强化规划设计技能。

(3)增加实践教学,优化体系结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包括课程中实践教学部分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其设立既有强化技能的目的,也有贯穿课程间联系的作用。而在原专业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地理类主干课程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且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也较少,仅有青岛城市规划实习、小城镇规划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如果算上军训的话,学分占比仅有14.09%。笔者通过分析原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发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有些课程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被设置成课程中实践教学部分,也就是说被设置为分散式实践教学,造成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低。此外,也正因为分散式实践教学,缺乏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造成技能训练强度不足,以致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为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不仅要增加地理类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增加城乡规划课程的集中性教学环节。如: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课均增设实践课程,而不局限在理论教学;建筑设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住宅区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3ds MAX与Photoshop、ArcGIS应用与开发等课程相应增设课程设计,强化技能训练;选修课中建设设计拓展、规划设计拓展和村镇规划设计均以设计课程为主。为此,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既加强实践训练,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经过调整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扣除课程中实践教学部分)学分占比为20%。

(4)加快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联系。课程教学改革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思考,是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升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新设专业需要加快教学改革,强化课程间联系,需要考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什么,训练学生什么样的技能,从而与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城市规划信息技术课,主要教学内容是AutoCAD的软件教学,但这门课程的软件训练对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成果表达有极其重要作用,3ds MAX与Photoshop课亦是如此。ArcGIS应用与开发可以结合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制图,并反馈于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各门课都需要结合专业定位,思考其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内容优化设置,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激发课程间的串联效应,从而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培养综合性、跨学科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2012年教育部新设置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发展背景、机遇与挑战,但作为新设专业,其专业定位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仍没有成熟的准则。各承办高校应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顺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师资情况及地方形势等,明确专业定位,不断优化调整课程体系,推进新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借鉴与实践论证。文章仅以宿迁学院为例,提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以期与更多的学者探讨交流,共同促进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EB/OL]. (2012-09-14) [2013-10-28].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210/143152. html.

[2]刘宏燕,周秀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与特色课程体系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2): 28-32.

[3]陈昆仑,李丹,王旭. 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 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6): 22-25.

[4]赵荣钦,丁明磊,徐晨光, 等. 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及定位分析[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5): 74-78.

[5]吴晓敏,董萍,陆翔,等.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9(1): 51-55.

[6]马瑛,李松,古力先,等. 专业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17): 172-174.

[7]王璐.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 德州学院学报, 2015, 31(2): 9-12.

[8]陈郁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构建新路径[J]. 闽江学院学报, 2014(1): 103-107.

[9]郑艳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菏泽学院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5): 32-36.

[10]孔文杰,刘杰,郑艳霞,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菏泽学院学报, 2016, 38(2): 139-142.

[11]杨晓霞,杨庆媛,邱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1(4): 211-216.

[12]赵映慧, 袁兆华, 王杜春, 等.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 高等理科教育, 2013(4): 94-98.

[13]杨君,刘沛,周清,等. 新要求下的农业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 韶关学院学报, 2013, 34(12): 92-96.

[14]王璐. 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0): 151-152.

[15]林冬凤. 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J]. 海峡科学, 2016(8): 87-89.

[16]张茜凤,薛丽芳,马晓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16(1): 96-101.

[17]周晓艳,李秋丽,代侦勇,等. 我国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高等理科教学, 2017(1): 82-87.

[18]张晓娜.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6, 14(6): 110-113.

[19]尹艳琼,彭燕梅,席武俊,等. 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23(6): 186-188.

[20]王乃舉. 模块化课程改革凸显专业技能培养——以合肥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2(4): 119-123.

[21]侯光辉,张前进,陈卫. 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 2015(1): 40-44.

[22]张晓燕,王兰霞,孟祥瑞,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分析——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 经济师, 2015(12): 255-256.

[23]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讨论——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9(2): 88-92.

[24]汪军能,秦年秀. 西部地区高师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认同感培育——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6(4): 155-158, 184.

Abstract: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s a new specialty construc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2, and its specialty positioning and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are still not mature.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Suqian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targe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dea of Suqian College, this paper clears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Suqian College from talent training target and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ed path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us promotes the new urban-rural planning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ed path

(责任编辑 周 沫)


推荐访问:人文地理 人才培养 路径 课程体系 优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