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萧憺墓石刻艺术与保护策略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南朝萧憺墓石刻艺术与保护策略

2022-10-20 11:35:08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以“南朝陵墓石刻艺术保护现状调查”为专题的田野考察活动地跨江苏丹阳、句容、南京(栖霞区、江宁区)三地,笔者在参与专题项目期间以南京栖霞区的南朝萧憺墓石刻为考察重点,对其进行了仔细的目验、记录、测量、拍摄,不仅在研究中梳理了该墓石刻艺术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而且根据保护现状对南朝石刻的保护方式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南朝;萧憺墓;石刻艺术;保护;文化遗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302文献标识码:A

Protecting Xiao Dan"s Grave Carvings in Southern Dynasty

HUANG Wen-jing

南朝萧憺墓石刻是现存不多的南朝陵墓石刻艺术中的一组。分布在南京、丹阳周围的南朝帝王及贵族陵墓石雕刻群,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陵墓建筑主体已基本损毁殆尽。依据罗宗真《六朝考古》和曹者社《陵墓石刻艺术》的介绍,均言迄今已经发现六朝石刻33处,南京11处,江宁9处,句容1处,丹阳12处,而通过最近的田野考察,笔者却获悉丹阳现存石刻仅11处,原位于胡桥赵家湾的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石刻已于1968年毁掉。

清同治年间莫友芝撰著《金石笔谈》,首次著录南朝石刻8处。至宣统末年,张璜撰《梁代陵墓考》,录有陵刻14处。近代学者、浙江海盐人朱希祖、朱偰父子,专门致力于六朝史迹的调查与研究,开启六朝文物古迹探研的一代学风。尽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朱氏父子的考证不免有错讹和商榷之处,但他们切实的田野调查记录,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纠正了前人沿用旧说的许多错误,为建国后的六朝陵墓及石刻调查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学者曾布川宽先生在该领域也有著作出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傅江翻译的《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一书。徐湖平、梁白泉、胡小石、孙洵、王志高等学者都在南朝陵墓石刻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在南朝萧憺墓石刻研究方面给予了关注。随着挖掘成果的不断增加,学术界对于南朝艺术的研究将成为美术史研究中一个新的亮点。南朝的千百块碑如今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萧憺墓石刻中一块墓碑的碑文现在巍然独存,且是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南朝陵墓石碑,研究价值更加突显。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关于南朝萧憺墓石刻的详细完备的研究目前还相对缺乏。墓主人萧憺一生经历了齐、梁两代的交替,陵墓神道石刻联系陵墓地下建筑,对研究当时的政治体制、丧葬礼俗、建筑规划、时代风尚等等,均成为真实可信的参考实物,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萧憺墓石刻的历史地位

据《梁书》中记载,萧憺字僧达,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西北)人。太祖文皇帝萧顺之后宫吴太妃所生。萧憺按排行列太祖第十一子。

关于萧憺的营葬年月,在《梁书武帝本纪》中写道:

普通三年(西历五二二年)十一月甲午,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始兴王憺薨。墓碑云,普通三年十一月八日薨于位。

由于无法找到更多记载,因此推断萧憺亡于公元522年11月8日,而他的陵墓神道石刻建造时间基本划定在公元522年之后。

墓前现遗存有石碑一、石赑屃三、石兽二。由于周围100米内没有建设高大的建筑,所以从现有的环境还依稀可以看到陵墓石刻当年的气势和雄姿,并且隐含着梁代极盛时博大包容的精神风范。

南朝所遗留下来的雕刻艺术,除了文献资料、陵寝地下建筑、墓葬实物外,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为辉煌的美术遗存当为陵墓神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艺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并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除萧恢墓石刻外,距离萧憺墓石刻群不远还分布着萧景、萧秀、萧暎、萧融等王侯墓石刻群。

二、萧憺墓石刻遗存现状调查

报告表明,近几年来的酸雨侵蚀比以往一千多年来的侵蚀更加严重,南京是六朝古都,地下文物埋藏丰富,但是要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就地保护还是搬迁?是田野保护还是藏进博物馆?对此学界一直争论不断却始终无法定论。

现今保留下来的南朝石刻既是文物又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受损后再修复是被动性的保护措施,而主动性的对南朝石刻保护是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即周围洁净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然而现在南朝石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让人扼腕痛心,环境污染对石刻内部的损害远比人为破坏更大。与石刻本为一体、密切相关的墓茔在地表上已难以觅见。石刻原本错落于村舍菜圃之间,如今却处于工厂厂房、道路包围之中。墓与神道及神道石像之间的关系受到后来的人为扰动,街道、村庄、厂房与石刻为邻,陵墓昔日的壮观场面已不复存在。

另外,空气污染是加速南朝萧憺墓石刻腐蚀风化的最重要因素。南朝石刻所选用的石材多属凝灰岩。由于硬度适中,自然状态多数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在古代这种凝灰岩可能因为呈现紫色而具有象征着祥瑞的作用,然而这种石材却易受酸性物质腐蚀。如现存尧化门金陵石化二厂厂区内的一尊失名南朝神道石柱,如今风化到用手一触即可摸下一层石粉。无论是古建筑也好,古矿产也罢,现代工业出现后,周边化工厂排放的酸性物质、产生的废气对萧憺墓石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幸的是萧憺墓石刻在民间不间断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考据资料,清末光绪年间的一次修缮后,由于萧憺墓石碑已经倾斜,又没有扶正的方法,就建了碑亭,让墙挡住石碑阻止其继续倾斜。20世纪30年代拍的照片中,碑还在原亭中。1955年碑亭已经坍塌消失。建国以后南京陆续对南朝石刻开始采取保护措施。当时的南朝石刻由于一直在荒郊野外无人照料,半截身陷地下是普遍存在的情况,还有一些已经倒地破碎多年。1953年,南京市文管会首次采取扶正、接合、箍铁箍的方法,对分布在栖霞、江宁的南朝石刻进行提升和修缮,1956年7月重建萧憺墓神道碑碑亭,完整保存至今。1992年,萧憺、萧恢墓前石刻被物理加固,有关部门向国家文物局上报了采用有机硅表面防风化涂料对南朝石刻进行防风化保护方案,由于缺少实验数据未获批准。2005年6月,《南朝陵墓石刻现状及保护方案设想》出台。2005年9月10日,萧憺神道碑碑亭修缮完成。石刻的保护措施主要采用水泥填缝和石材修补等方法。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这些修复工程的缺憾逐渐暴露:当年周围被农田环绕,水多潮湿,因此表面有青苔,颜色颇深,用水泥涂抹裂缝处尚看不出来。如今周围农田改造成公园,环境变得干燥,加上多年来风化严重,石刻表面已被风化呈现浅白色,过去填充的灰色的水泥顿时无所遁形。当年的萧憺墓石刻全身上下都布满了花纹,而如今想欣赏这些花纹已经不再可能。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南朝石刻的艺术价值和生命都正在消失。

在对南朝石刻整体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笔者还看到,许多南朝石刻的修复甚至还没达到这个水平。例如丹阳齐明帝萧鸾兴安陵前有翼石兽一只,本来四腿和尾巴已亡佚,前几年有关部门用水泥重做了腿和尾巴。工艺拙劣、颜色不一不说,还有一些四腿平直僵硬、尾巴如同一条水管,严重破坏了石刻原有的审美艺术价值。当不久前再次对萧憺墓石刻进行探访和复核的时候,笔者竟然看到在萧憺墓石刻区域出现大量疑似被盗掘的痕迹。虽然许多学者曾根据南朝墓葬已多遭盗掘的情况推测萧憺墓早已被人盗空,但是目前在该墓的研究中还没有像萧融、萧秀墓等墓一样的陪葬墓志铭被发现,至于那些被带入坟墓的宝藏的民间传说更使许多人觊觎。在中国很多书籍中都对盗墓有着明确的记载,唐朝诗人写下的“白骨下纵横”、“荒冢入锄声”等诗句就反映了这一现象。

历史教训证明盗墓贼对陵墓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他们对陵墓野蛮地盗掘不仅破坏了陵墓建筑本身,许多珍宝更因为他们在盗墓过程中的不慎而遭到不可弥补的破坏。不仅那些带不走的壁画等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受到了摧残,许多陵墓被盗后,还曾出现尸骨暴露、破碎的瓷器碎片撒满陵墓的现象。墓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历史遗迹与文化象征。通过墓葬可以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是,盗墓给中国的文化事业、历史研究等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面对着现代猖獗的盗墓活动,更应该加大对萧憺墓遗存的保护,挽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按照《文物法》的规定,像南朝石刻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要遵循“就地保护”的原则。但现状表明,就地建设公园式露天保护的效果并不好。现在的南朝石刻之所以能逃脱历史上各种人为的浩劫保存至今,很关键的原因是地处偏远且分散。虽然萧憺墓石刻所处环境已较公园重建以前得到改善,但从风化严重的程度看来,如今的保护方式并不适宜对萧憺墓石刻的长久保护。此外,萧憺之子萧暎的墓前神道石刻现在也仅存一个残损的神道石柱,据考察看来,萧暎的墓前神道石刻现在位于董家边村子内部,三面都被民房包围。现在墓地变成了菜地,附近村民不断往周围堆肥淤积提高,小水沟还散发着臭味。石柱柱础及柱身大部埋在土中,西侧残损严重,柱顶宝莲盖、小石兽均荡然无存,柱额残破不堪,就连依稀能辨认出的一个模糊繁体“军”字也快要消失了。与萧憺墓有着重要联系的萧暎墓神道石柱现在遍体裂痕,如爬满皱纹风烛残年的老人,即将被埋入这淤泥之中。

三、萧憺墓石刻保护建言

南朝石刻自身和它依存的原生态正在消失,集中建馆保护南朝石刻才是最好的办法。更何况,陵墓石刻的原生态早已是丧失殆尽,石刻与当地的环境往往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原地保护措施不成熟,并存在着不少盲点。这正是南朝石刻保护面临的最大尴尬。近年来一些突发性自然灾害和恶性气候有加剧之势,如台风、地震、雨雪、雷电等,这都会对露天摆放的石刻构成隐患。在古代农业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人口相对稀少,自然气候环境也较好,南朝石刻存在的外界条件比较宽松。但是近代工业化兴起,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文物消失的速度与物种灭绝的速度同样加快。特别是今天的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都非常高,人口日益密集,自然环境恶化,这给南朝石刻的继续延存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也给石刻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课题。尧化门一带分布着大量的南朝王侯墓神道石刻和六朝古墓,萧憺墓石刻遗存附近地面与萧秀、萧融墓石刻比起来都更加开阔,且与萧恢墓神道石刻紧邻。如果建设一个六朝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不仅能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刻资源,展示瑰丽多彩的六朝文化,而且可以通过定期护理、通风、控温等措施真正有效的对石刻起到保护的作用,更有可能将在深度考察的过程中清理出萧憺墓的遗址和相关文物,对于该地区梁代王侯群葬的墓葬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具有潜在价值。

建馆保护势在必行。

首先,六朝文物目前没有集中陈列展示的场所,仅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有专门陈列,这对于系统地研究六朝文化和南朝特殊的地域文明发展也是一大障碍。由于馆内区域限制,南朝石刻的原生态更是无从寻觅。

其次,“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曾经在这里开创了300年璀璨的六朝文化。但由于历史久远,六朝文物古迹遗存已经消失殆尽,只有南朝陵墓石刻成为六朝不多的见证。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萧憺墓石兽与萧憺墓碑共同组成了萧憺墓石刻艺术体系,体现了南朝繁盛时期的时代精神与风貌。石刻虽不完整,但有完整的赑屃石碑存世,赑屃数量和雕刻工艺甚至超过一般南朝王侯墓的规格,凛然之风不减当年。

有鉴于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是不可移动文物。”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朝陵墓石刻,因此无法进行迁移保护,在原地兴建博物馆时也要考虑附近南朝石刻的安全,以免因为保护而对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二次损害。目前国内外均已有成功在原址兴建博物馆进行保护的成功经验,例如国内对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保护、国外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的保护等,可以供博物馆的设计参考和学习。对于已经被风化侵蚀了一千多年的萧憺墓石刻来说,住进博物馆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对于未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研究非常重要。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有可能解决保留神道和人工模拟石刻当年所处环境的问题,让南京的文化遗产能骄傲地展示于世人眼前。

(上接第168页)善的图式思维能力,则很容易将调查研究当作创造性的发现过程,当他找到一条有用的信息或者一个完美的视觉素材时,设计创意如闪电一样击中目标,设计项目的总体格调和基本方向即告形成。此外,调查和分析设计项目信息是设计师由具体设计要求走向抽象图形的设计思想源泉,设计师的抽象能力在此表现得极为重要。设计创意阶段包括寻找创意、分析文案找概念、画草图、整理草图等工作,可见更需要设计师通过表现、抽象、手法等图式思维的运用来形成设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设计组成员间不仅畅所欲言发表个人意见,更借助设计草图甚至随手的涂鸦使创意思路迅速打开。设计师进一步通过设计草图整理设计思路,草图质量取决于设计师跟人的手绘能力,但质量并非草图的关键因素,草图要能保证设计师的思路流畅,并能够与设计组成员交流。在随后的整体排版与提交以及设计制作与交付过程中,设计师与客户的沟通极为重要。设计师需要通过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和语言技巧阐述并辩护其设计创意,使客户能够理解进而接收设计方案,最终圆满地完成整个设计任务。

四、图式思维的培养

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目的并非只是培养具有图形设计能力的设计师,视觉传达设计师需要具备对设计项目进行调查、组织、协调、构思创意、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图式思维的培养无疑是形成这一能力的基础。目前国内多数开设视觉传达专业的院校的教学课程彼此孤立,条块分割的现象严重,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仅仅训练学生的图形组织能力,却并未实现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意义,进而习惯以图形表达思想,从而使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往往丢弃了前面学习的内容,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如果以图式思维培养作为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图式思维能力为目的组织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则利于打通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形成贯通的课程群。此外,加强对学生速写能力的培养,在教师与学生间以及学生彼此间倡导以图交流等,均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图式思维的完善和设计思想图式表达的流畅。

五、结语

国内的视觉传达教学始终以经验教学为主,而在国外对设计方法的研究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并且在视觉传达设计上远远领先于国内。国内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宜当前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方法理论,结合本国的文化传统,应该是当前视觉传达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推荐访问:南朝 石刻 策略 保护 艺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