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羚牛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秦岭羚牛

2022-10-19 16:30: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计划好要去秦岭拍摄羚牛,本来最佳时间应该在6月下旬至7月初,因为这段时间是秦岭羚牛一年一度的婚配季节,会有好多个家族聚在一起,进行争偶繁殖。可天公不作美,一直阴雨不断,直到7月10日天才开始放晴。7月11日早上6时,我们从佛坪县城出发,乘车到达公路尽头的纸场坪,背上摄影器材,步行7个小时,到达目的地药子梁。

药子梁,地处秦岭山脉中部的一段山脊。这里是三县交界的地方,北坡属周至县管辖,南坡是宁陕县与佛坪县分界处,最高海拔2400米。北坡植被较原始,南坡均为上世纪末森工采伐迹地。这里是秦岭羚牛的主要分布区。由于山脊植被稀疏,视野开阔,一眼可看出数公里之远,是观察和拍摄羚牛的最佳地段。

我们到达营地后,大家先吃了一点方便面,就急不可待地想上山去拍羚牛。先于我们上山的小林告诉我们,不要急,最近羚牛很少,要在傍晚7时以后才有零星的小群和独牛出现。于是我们在小林的带领下来到佛坪与周至的分界处山垭口。这个垭口有个老地名叫“马尿尿”,因为这里早些年曾是一条陕南通往关中的山区小道,驮运货品的马帮无论是从南到北或是从北到南,只要登上这个垭口都要休息,驮马到了这里也就放松一下,故而得名“马尿尿”。如今这里的故道已不见踪迹,却成了羚牛来往活动的牛道。

我仔细地在牛道上察看,发现少有羚牛近期活动的

足迹。也听不见羚牛的叫声,而在以往这个时间,会听到周边山谷和坡面不时传来的羚牛叫声,这是羚牛繁殖期的特征。叫声是羚牛的语言交流信号,也许是它们特有的情歌!今年少有羚牛叫声,说明我们来晚了,羚牛的繁殖期即将结束。

我们选择了一处高地守候。这里视野开阔,一直等到傍晚7时10分,突然有人轻声地叫起来:“羚牛来了!”放眼望去,只见对面山坡上长满箭竹的林子中,有一头毛色金黄的羚牛向我们的方向走过来,由于竹林茂密,羚牛只露出背部,且时隐时现。按它前进的方向,出了竹林就是一片裸露的岩石坡面,大家握着相机在那里等待。半个小时过去了,可是羚牛一直没有在我们预测的地方出现,当我的视线向下一看,糟了!羚牛已在我们前边的下方出现,我们便对着羚牛急忙按动了快门。在这幽静的山坡上,平时觉得很小的快门声此时都显得那么清脆悦耳,羚牛这么有灵性的动物自然也听得很清楚,它停下了脚步,举头向我们张望。我们不敢再按快门了,可又按捺不住,一个人的快门声响起,大家只好同时再拍。羚牛很快判断出这种来自上方的声音不是自然之声,随即调转头向坡下狂奔,很快就消失在了秦岭箭竹的海洋中去了。

这是一头雄性成年羚牛,它的毛色已由金黄色变为黄红色,头上那一对大角从基部伸出再扭向两侧,角尖再延伸相迎,形成一个圆弧形。毛色是辨别羚牛性别的特征之一,还有就是角向两侧扭伸与耳朵平行的最大宽度。这是我们这些年在野外观察中的重要发现。也就是说羚牛的角宽度等于或超出耳长,就是雄性羚牛。而雌性羚牛的角宽明显小于雄性,只能占到耳长的一半。

我们也只好收起设备回到营地。晚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位影友提出让我这个学动物学的讲讲羚牛,我也就不好推辞,简单地给大家做了介绍。

羚牛,别名扭角羚,俗名白羊,是亚洲的特有种。动物学分类上,羚牛有4个亚种,分指名亚种、不丹亚种、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其中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是中国的特有亚种,而秦岭亚种由于其毛色为白色和金黄色而最为漂亮,又称金毛扭角羚。羚牛在全世界分布狭窄、数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我国特有的两个亚种列入《红皮书》的珍稀级别中,我国政府也将羚牛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加以保护。

羚牛每年6月底至7月初交配繁殖,妊娠期9个月,次年3月份产仔。每胎1仔,繁殖特征与家牛相似。

大家相聚在一起,聊着羚牛的故事,这里的4名向导都是随我多年研究大熊猫的助手,他们的故事多得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在大家谈兴正浓的时候,小林告诉我们,要想拍到羚牛群,早上就要起得早,天亮前要赶到潜伏地点,然后等待羚牛群的出现,于是大家决定马上休息,明天早上4时半起床,5时出发。

经过一天的劳累,夜里大家在帐篷中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我一觉醒来,想到早晨能否见到羚牛,就再也睡不着了。在帐篷中翻来覆去,又怕惊醒影友,只好拉开帐篷,呼吸着山风送来的新鲜空气。这时,大杜鹃鸟比谁都起得早,一声连一声叫着“把片片拍好”!我一边听着,一边暗笑—这鸟也知道我们是来这拍照片的。听着听着,东方天际间开始现出了鱼肚白,四周一片深黛色。在杜鹃鸟和雉鸡的鸣叫声带动下,好多种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唱起了晨曲。我只顾欣赏这天赖之音,忘了看表,好在手机上的闹铃开始提醒着我们,该去拍羚牛了。

凌晨5时,在这高山之上,四周仍然一片黛色。我们背着摄影包,扛着角架,在箭竹覆盖下的牛道上,两只手交替着拨开档在面前的竹枝,高一脚低一脚地前行。头顶上的竹枝和脚下的杂草结满了晨露,随着我们的前行,露水刷刷地从头顶洒下,走不多远就得用手帕擦去。

经过1个多小时穿行,我们爬上药子梁山脊,走在前边的向导轻轻地吹了一声口哨—在野外我们不能高声说话或呼叫,口哨和手势便是常用的通讯工具。顺着向导的手势,我们看到前方小山峰上,有两头雌羚牛带着一只亚成体羚牛和两只当年才出生的幼仔,沿着牛道向坡上走去,还不时地停下来向我们张望。两只雌性羚牛全身为白色,背脊上从头至尾有一个淡黑色的背脊线。那只亚成体羚牛毛色已转变为草白色,刚刚长出的尖角还未扭转,黑色的背脊线比较明显。两只当年出生的羚牛幼仔,除了眼周和腹部毛色开始发白,其余全身还是棕褐色。我们来不及支上角架,就端起远摄镜头拍了起来。

这5只母子羚牛显然是与大群离散了,独自沿着山脊觅食活动。它们站在那为我们摆完了pose,便很快翻过山脊,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当我们爬上药子梁主脊,太阳像一个红红的气球从东边山脊升了起来,把天上的云和地上的山峰映得红红的。我们大家多么希望能有一群羚牛出现在东边山脊上,那样就可以拍出红太阳下的羚牛。大家一边架设角架和相机一边憧憬着拍大片的梦想,向导突然向我们示意,从我们的后方,也就是从西边山脊上出现了一头雄性大羚牛,迎着我们走来。我们便爬伏在山脊的岩石边,屏住呼吸等待着向我们靠近的羚牛。这只羚牛边走边停下来向山下观望。我告诉大家,发现独牛是好事,说明附近会有群牛出现,因为“独牛是群牛的影子”。

与大多数大型动物一样,雄性羚牛为了得到“爱情”,都要经过一场殊死的搏斗,只是胜者才能获得与母羚牛交配的机会。因此,被打败的羚牛一旦在本群中失去优势,便独自游荡,以寻找其他羚牛群参加新的竞争。这些独牛穿行在各个群体之间,保证了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传播。因此,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见到雄性独牛沿着山脊走来走去。它是在寻找新的机会,以满足雄性动物最大的愿望,为自己留下更多的后代。

这时在我们前方的坡下传来了羚牛的叫声,意味着群牛离开了夜宿地,开始了早上的觅食活动。那只独牛也离开了山脊,很可能要加入到新的群体中去寻找新的伴侣。

我们把拍摄位置选在一个较高的小山峰一侧,这里可以观察到几个方向。等待了约有1个小时,两只大公牛从一片冷杉林中上来了,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接着几只母羚牛也相继出现了,越来越多,大家细数了一下,大大小小有20多只。它们有的啃噬着坡面上的青草和灌丛的树叶,有的可能因为夜间没有休息好,还不时地就地卧在地上或石头上休息,显得分外休闲。有几头母羚牛警惕性特别高,不时地站在那向四周张望。

羚牛的群体数量大小不一,最少的为2~3只,多的可达近百只。集群因季节不同而有家族群、社群、聚集群3种形式。家族群是羚牛群的基本单位,一般在10只左右,由成年母牛、年轻的雄羚牛、未成年的亚成体和当年出生的幼体组成。成年的母羚牛是家族群的头牛,羚牛群移动时,它总是走在群体的前面。当群体取食时,母羚牛总是站在高处不时向四周张望,负责警戒,一旦发现异常,即发出信号,带领群体转移;当夜幕降临时,母羚牛便围成一圈,将幼体围在中间,以保护幼体的安全,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母系社会”。社群由3~5个家族群组成,在移动和休息时都在一起,但各个家族则相对集中。聚集群一般在羚牛的繁殖季节,几个社群聚集在同一片山坡,最集中的时间不超过半个月,食物的丰富度和繁殖行为是决定羚牛集聚时间和规模的主要因素。

可能是由于我们身体上的汗味随着风吹到了羚牛那边,那些负责警戒的母羚牛似乎发现我们这边不够安全,便调整了群体前进的方向,向我们的前方更远处走去。

在移动途中,那些雄性羚牛显得格外活跃,有两只公羚牛,顶了一阵架之后,又头挨着头进行着爬山竞走比赛,很是有趣。还有的贴着雌性羚牛,嗅闻着雌牛的后臀,不时扬起头来,卷着嘴唇,发出低沉的求偶声。有的还急不可奈地进行爬跨。它们在一个距我们300米的坡面上活动了近2个小时,便翻过山的另一边进入了一片茂密的箭竹林。9时过后太阳已经带来了热量,羚牛这时一般都喜欢到阴坡的竹林中去觅食,一方面可以避暑,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蚊虫的叮咬。一旦进入了“青纱帐”,纵有百头羚牛,你也难见其影。

一早上的拍摄,大家都拍到了比较满意的照片。为了不使羚牛群受到惊扰,我们也就没有再去追踪拍摄。大家愉快地返回营地。

餐后大家围坐在一棵大树下又谈起了羚牛。这次到药子梁拍摄,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的羚牛群体大小比以往小了许多,群数也少了,并且对人的警觉性非常高。记得过去我们在佛坪保护区的光头山拍羚牛,羚牛看见人,不但不跑,还往人跟前来看人,挺有非洲动物的特色。前几年我来药子梁拍羚牛,觉得这里羚牛多,也不怕人。大家分析原因:一是这几年经过天然林保护,森林恢复得好,林区干扰少了,因此羚牛的活动空间大了,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密度就小了。二是现在的盗猎活动还是很严重的。许多宾馆、饭店为牟取暴利,以卖野味来招揽生意。有些山区县的饭店都有野味羚牛肉供应,当问到这些羚牛肉是从哪里来时,回答都是“国际狩猎”留下的。其实国家林业局从2005年以后就停止了羚牛的国际狩猎。以前开展的国际狩猎也只是1个县1年只批1~2只,而且在秦岭也只有三五个县有狩猎场。试问1头羚牛有多大,这么多饭店供了七八年还吃不完?有什么样的冷藏方式可以将羚牛肉保存七八年?可见这几年对羚牛的盗猎是多么严重。

下午我们又去了趟山上,一直没有再等到羚牛群的出现。在临离开前,一只雄性羚牛默默地站在山头上,我们从它那回眸一望的眼神中看到了无限的悲伤。


推荐访问:秦岭 羚牛

猜你喜欢